铸造网

扫一扫关注

雷军、何小鹏被“坑”?特斯拉放弃一体化压铸,新势力们跟风代价惨痛?

   2024-05-16 30
导读

2023 年 12 月 28 日,小米 SU7 技术发布会上,雷军着重宣传了一项技术—— 9100 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,脸上难掩无尽的喜悦。随后,雷军公布小米百万美金年度技术大奖时, 小米澎湃 OS 架构与一体化压铸技术

2023 年 12 月 28 日,小米 SU7 技术发布会上,雷军着重宣传了一项技术—— 9100 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,脸上难掩无尽的喜悦。

随后,雷军公布小米百万美金年度技术大奖时," 小米澎湃 OS 架构 " 与 " 一体化压铸技术 " 并列获奖,可见小米对该技术的青睐。

几个月后,远在太平洋彼端的特斯拉,被媒体曝出 " 放弃下一代一体式铸造 ",该消息传至国内后,一众新势力车企陷入沉思。

《马斯克传》中有一名为 " 超级铸造 " 的篇章,里面写道,

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技术源自马斯克随手拆了个车模,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一场汽车工艺革命。

尽管该描述颇具网络 " 爽文 " 的既视感,但从 2020 年 9 月特斯拉宣布 Model Y 开始采用一体化压铸生产后车身地板总成,以及推进该技术在品牌其他车型上使用后,便引起全球车企迅速跟进,例如国内新势力车企蔚来、小鹏、高合、极氪等。

不可否认,一体化压铸技术确实有着独到之处。

正如特斯拉所说,该工艺可以加快汽车制造速度,并大幅降低成本。数据显示,应用一体式压铸后底板总成的 Model Y,后底板总重量降低 30%、整车制造成本降低 40%。

更为关键的是得益于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加持,特斯拉仅需 18 — 24 个月就能开发出一款新车,而同期大多数车企开发新车的周期均在 3 年以上。值得一提的是,马斯克在 2023 年特斯拉投资日上,曾提出 " 一体化压铸 2.0",即开箱工艺。

该工艺技术将不再完全遵循传统制造工艺流程——冲压、焊接等,可以像拼乐高一样拼汽车。彼时,特斯拉表示,

通过这项 " 终极技术 ",能够减少 40% 的工厂制造人员,制造所需的空间和时间都将减少 30%,组装费仅为目前 Model 3 和 Model Y 的一半。

不得不说,在价格战 " 战火 " 不断的车市,车企省下的每一分钱,都有可能成为决胜的关键,甚至是活下去的希望。

被马斯克描绘的神乎其神的一体化压铸技术,俨然成为新势力车企们造车的 " 必选项 "。

论模仿特斯拉 " 一体化压铸 ",小米、赛力斯绝对是众多车企中的佼佼者。

雷军曾表示,特斯拉最新落成工厂是 9000 吨,而小米自主设计的一体化压铸工艺系统(9100 吨)已经超越特斯拉。

遥遥领先,成为网友对小米一体化压铸技术的评价。但,一体化压铸的军备战才刚刚开始。

小米的 " 超级大压铸 " 成为第一不足 48 小时,小鹏发布会上宣布小鹏 X9 采用 12000 吨一体压铸,且传闻小鹏正在安装 16000 吨级压铸单元。另外,哪吒汽车官宣,联手力劲集团共同研发 20000 吨一体式压铸机。

" 吨位 " 不断增加,可见车企对一体化压铸技术的推崇、" 疯狂 "。

然而,令人担忧的是,曾大力推行一体化压铸的特斯拉,在全球多家车企纷纷跟进的情况下,却突然 " 抽身 ",似乎预示着该技术存在缺陷。

从工艺问题来看,压铸件的误差难以与冲压件相媲美。

如,大众冲压件的标准为 ± 0.5mm,甚至是 ± 0.2mm,这是铸件难以比拟的水平。值得一提的是,铸件越大,偏差越大。除了精度问题,铸件在铸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热处理,热胀冷缩后,让本就难以把控的精度问题愈发严重。

受精度问题影响,与特斯拉合作的德国格伦海德工厂空地上,一度摆放约 60% 的铸件废品。最终,在历经一年时间,

特斯拉才将一体化压铸后地板良品率从 30% 提升至 85% 左右

,整个改进过程中牵涉到用料等维度。

尽管良品率提高,但依旧有着诸多问题困扰着特斯拉,例如确保销量的稳定。马斯克鼓吹一体化压铸技术 " 降本 40%" 的背后,很大程度取决于巨大的出货量。

数据显示,一体化压铸采用 C611 镁铝合金打造的车身零部件成本高达 40 元,是钢制车身的一倍左右。据估算,想要保证压铸机的性价比,需月产 1.5 万件才可以,即年销量 18 万辆。

从效率等角度出发,一体化压铸对于销量高的车企而言,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技术。但,结合 2023 年新势力车企销量排行榜来看,年销量达到 " 标准 " 的车企,仅理想一家。

纵观一众新势力车企,不乏 " 长期主义 " 玩家。然而,从前期投入来看,

一体化压铸技术耗费的高额资金,对初创车企来说无异于巨大的沉没成本。

有机构估算,

一台 9000 吨级别压铸机售价高达 9000 万元,平均 1 万元 / 吨,而小鹏、哪吒动辄上万吨的压铸机,成本只高不低。

另外,中金证券曾测算,同样年产 10 万辆车的前提下,传统冲压 - 焊接工艺的设备总投资约为 5.2 亿元,全部采用一体化工艺的设备总投资高为 7.1 亿元。有意思的是,特斯拉 Model 3 至今尚未加入一体化压铸队列中。

疯狂的 " 吨位战 "、叠加车市 " 内卷 ",新势力车企俨然已经杀红了眼,忽略了特斯拉高效降本的背后,源自于巨大的出货量。

可惜的是,现如今才幡然醒悟的车企们,早已深陷泥泞中。

一体化压铸,对于车企来说,无疑是柄双刃剑,对于早已实现规模效应的车企来说,是锦上添花,但对销量还未形成质变的车企而言,除了短暂的提高品牌力以外,更多的是巨大的沉默成本。至此,尚未跟进的车企们,面对一体化压铸技术需慎思。


 
(文/小编)
 
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
0相关评论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hqzzw.cn/news/show-231.html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 

版权所有:上海环球投资有限公司

沪ICP备15049287号-1